强大的全科医学服务系统,滨海新区劳务派遣对于实现并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公平、公正、效率和有效性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国际研究和经验也反复证实,好的初级保健系统可以给人民带来更好的健康。 目前,中国全科医生培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全科医生培养体系初步形成、培养模式基本确立、培养力度不断加大、队伍人数不断增加。但在全科医学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全科医生“存量”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稳定性堪忧、工作量与收入不匹配等。总体而言,现阶段全科医生的培训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建设“健康中国”的定位需要。 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的“守门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对于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提出以下加强基层全科医疗建设的建议。 提高岗位吸引力,稳住和用好“存量”。应适当增加基层全科医生岗位配置标准,明确全科医生的职能定位和岗位职责,丰富继续教育形式与内容;切实提高全科医生待遇和保障水平,建立符合全科医生特点的职称评审体系,改善全科医生执业环境,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广开“才”路,做大“增量”。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制定鼓励高等院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政策。切实拓宽规培合格全科医生在人才培养、课题、师资带教等方面的职业发展空间,更有效地引导大医院医生到基层执业,加强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的全科医学科建设。完善全科医生多地点执业政策,鼓励专科医生支援基层,组建区(市、县)全科医生服务平台。 构建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教育培训质量。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加强全科医学系的建设,促进全科医学学院建设。强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进一步强化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强化师资培训,提升带教能力。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激励带教积极性。提高全科规培学员诊疗实践能力,探索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重视全科医学科研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要特别关注在全科医生研究能力发展方面的投入,即建立全科医生科研能力的孵化机制,培养全科学术人才(学术型全科医生),使其有能力在提供临床服务的同时,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活动。对研究的支持应该贯穿于全科医生职业生涯的全部阶段,但重点应该关注处于早期和中期职业发展阶段的全科医生,可以通过设立种子基金、实践及培训,使研究人员掌握科学且规范的科研方法和工具,更加规范地设计和实施全科研究,如综合运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混合性研究方法,规范使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制定符合国际标准的基层医疗临床实践指南,建立研究队列等。同时建议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科医学科研评价标准。 强力推动重点专科建设。在大力发展科研的同时,也需要将全科医学科列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创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与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学科联合申报模式,在国家经费和医院配套经费的支持下,按照最高水平建设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进一步推动形成学科建设机制、建立学科评价体系、打造医疗行业品牌。同时以全科医学重点专科为抓手,打造适合全科医学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的专科环境,建设优秀的全科师资队伍和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培养更多服务农村地区和服务社区的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提高全科医学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建设,实现优质资源扩容。 扩大新型技术在医疗卫生队伍中的应用。探索智能医学教育新形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医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需要培养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变革时代所需要的医疗人才。医学院校需进一步升级打造智慧医学教育环境,以数据为核心,将智慧课堂、虚拟仿真实验、智慧学习、智慧管理等系统融为一体,通过数据挖掘,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路线。 大健康理念下的医学教育,应该逐渐从传统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过渡到涵盖预防、治疗、康养、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全科医学教育也应积极谋划与多学科门类的交叉融合,大力推进医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理论和技术融合,推进医、教、社协同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全面提升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具有应用型、复合性、特色性等特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且一专多能的新时代全科医生人才,将是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的重要举措。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