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突然打电话问你,“我这个活儿算不算劳务?”或者你在签合同的时候,麦克劳务服务对方随口一句“咱们这是劳务关系啊”,你就懵了——劳务到底是什么?它和我们常说的“劳动合同”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搞清楚它这么重要? 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个听起来普通、实则暗藏玄机的词——劳务是什么。 我们每天都在“干活”,但干的活不一定都叫“劳动”。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而如果老张是某电力公司的正式员工,每天按时上班、接受公司安排、签劳动合同、公司给他交五险一金,那这就属于“劳动关系”了。 看到区别了吗? 很多人以为,只要干活拿钱,出了事公司就得赔。 受伤了?不好意思,工伤保险不覆盖你。 被辞退了?没有经济补偿金。 加班了?别指望加班费。 没签合同?也不能主张双倍工资。 因为劳务关系适用的是《民法典》,而劳动关系适用的是《劳动合同法》。 当你在工地搬砖、在餐厅做小时工、在平台接单跑腿,甚至有些所谓的“灵活用工”,如果签的是劳务协议,那你本质上就是“临时工”,法律地位可比正式员工差远了。 哪些情况容易被“伪装”成劳务?现实中,有些企业为了规避用工成本,会把本该是劳动关系的岗位,包装成“劳务外包”“合作协议”“承揽合同”等。 外卖骑手和平台签“合作协议”,实则每天打卡接单、接受处罚; 家政阿姨被家政公司派单,公司收管理费,却说她是“个体接活”; 某些主播和MCN机构签“经纪合同”,结果每天被安排直播8小时。 这些,表面是劳务,实质是劳动。 别被一纸“劳务合同”骗了。 也不是。 退休人员返聘(已享受养老金,不能再建立劳动关系); 在校学生勤工俭学; 个人承接设计、翻译、维修等临时项目。 这些情况下,签劳务合同反而是合理选择。 否则,一旦出事,连“我干过这活儿”都难证明。 ✅ 建议参考:如何判断自己是“劳务”还是“劳动”?看管理方式:你是否要遵守考勤、绩效、规章制度? 看收入来源:这份收入是不是你主要生活来源? 看工具提供:工作设备是公司提供,还是你自己准备? 看持续性:是偶尔一次,还是长期稳定提供服务? :虽然叫“劳务协议”,但里面有没有“上下级”“服从安排”等劳动关系特征? 如果多数答案偏向“是”,那你很可能实际构成劳动关系,哪怕合同写的是“劳务”。 遇到模糊地带,建议保留工作记录、聊天截图、工资转账凭证,关键时刻能救命。 📚 相关法条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一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条 《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一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主体资格; 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劳务是什么”?它不是简单的“干活拿钱”,而是一种法律关系的界定。 你付出的每一分劳动,都值得被法律温柔以待。 下次签合同前,多问一句:“这到底是请我干活,还是让我当员工?” |